测光的概念:相机如何 “衡量” 光线并决定曝光
一、测光的本质:给光线 “称重” 的技术
测光是相机通过内置传感器,对拍摄场景中光线强度进行量化测量的过程。它的核心目标是:根据光线强弱,计算出 “正确曝光” 所需的参数组合(快门速度、光圈、ISO),让照片既不漆黑一片(欠曝),也不白成一片(过曝)。
举个例子:
正午阳光下拍雪景,光线极强,测光系统会 “建议” 用高速快门 + 小光圈(如 1/1000s+F8);
深夜拍星空,光线极弱,测光系统会 “建议” 用慢速快门 + 大光圈(如 30s+F2.8)。
二、测光的底层逻辑:基于 “18% 灰” 的标准
相机测光的默认准则是:将拍摄对象 “还原” 为18% 中性灰(类似浅灰色卡纸的反光率)。无论场景是纯白的雪地还是纯黑的煤炭,测光系统都会试图让最终成像的亮度接近 18% 灰 —— 这是为了让画面整体亮度处于人眼舒适的范围。
反例理解:若对着纯白墙面测光,相机会认为 “光线过强”,自动减少曝光(调快快门 / 缩小光圈),导致墙面拍成灰色;
修正方法:此时需增加曝光补偿(+1EV~+2EV),告诉相机 “这是白色,别压暗”。
三、测光与曝光的关系:前者是 “计算”,后者是 “执行”
测光:分析光线→给出快门 / 光圈 / ISO 的组合建议(如 “建议 1/125s+F4+ISO200”);
曝光:相机根据测光结果,实际开启快门、调整光圈的过程。
注意:测光结果并非 “圣旨”,摄影师可通过曝光补偿、手动模式(M 挡) 等方式 override( override:推翻)系统建议,实现创意性曝光(如故意欠曝拍剪影,故意过曝拍高调人像)。
四、测光模式的分类:不同 “视角” 的光线测量法
根据测光范围和权重差异,常见模式包括:
全局测光 整个画面平均测光 光线均匀的日常场景
中央重点测光 中心区域为主,边缘为辅 主体在中心的人像、静物
点测光 极小区域(1%-5%)精准测 光比大的场景(如逆光人像)
局部测光 中心区域扩大版(约 10%) 半逆光场景、主体占比中等
五、测光的进阶意义:从 “正确曝光” 到 “光影创作”
入门阶段:测光用于避免照片过亮或过暗;
进阶阶段:测光成为控制光影的工具 —— 比如用点测光精准保留逆光人物面部细节,或用全局测光故意让画面过曝营造 “日系清新感”。
总结:测光就像相机的 “光线翻译官”,而摄影师需要学会 “读懂” 它的建议,并根据创作意图调整 “翻译结果”。理解测光,是从 “拍清楚” 到 “拍出光影故事” 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