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为什么,会让我们被大脑误导。懒惰的大脑很容易编一个理由来敷衍我们,让我们信以为真。这其实就是认知偏差中的“确认偏差”,一旦找到一个原因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答案,那就“打完收工”、皆大欢喜,反正给出一个理由来就好了,完全不管是不是真实原因。
其次,经常问“为什么”还会降低决策质量。过度追求理性、逻辑,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谋而不断”,徒增笑料而已。这方面的典型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本初了,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大部分要归咎于其多谋少断。
最后,常问“为什么”很容易让人心情沮丧。一般来说,需要问为什么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不算太美好、太成功的事情,回忆这些事情本身就不会让人太愉快,如果诉诸到情感、品质这类主观的东西中,就很容易变得消极、自我否定。
既然问为什么不行,那该问什么呢?
-2- 多问自己“是什么”
当经历情绪的剧烈起伏,问“该怎么做更好?”、“我现在感觉如何”、“对方想达成什么目的?”、“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恢复平静/让我感觉更好?”这些问题,不但能让自己保持冷静,也有助于问题解决。而当你问自己“他为什么这么对我”、“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的时候,事情就变味了。
有时候你会陷入到非常沮丧的状态,这时候问自己为什么如此寂寥、落寞就要很小心,因为一不小心你就被自己带沟里了,你一定会得出一个更加沮丧的答案。但如果你开始问“现在是什么情况”的时候,你会关注当下的状况,包括身心憔悴,饥肠辘辘,情绪低落等等,这些现状促使你去做一些事情解决眼前的问题,比如去撸个串、开个黑等等,这样就很容易把自己从无谓的“为什么”纠结解脱出来。而至于“为什么”的问题,也许等你一觉醒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多可笑。
-3- 问“是什么”不意味着不问“为什么”
为什么和是什么是探究自我的一体两面,所以不可因此就忽略了“为什么”。只是,在问为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事实本身,而不应该诉诸情感和品质。
深究为什么的时候,一定是我们犯了严重错误,内心悔恨交加的时候,这时候往往会有情绪掺杂其中,很难还原事情的真相,最好的办法是令自己冷静一段时间,彻底关上“为什么”的闸门,等合适的时候再开启。
比如,在反思的过程中,更应该思考,是什么促使了自己做出这种决策,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出于什么原因,而不应该变成:我怎么这么怂,我真是太烂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拿不起放不下,或者诿过他人,比如要不是他我可能就如何如何。
再强调一次,“为什么”可以问,但最好基于客观事实而不是基于情感、品质这些主观性很强的东西。
综上,“为什么”让人感到受害和抗拒,“是什么”让人看清自己的潜能;“为什么”引发负面和消极的情绪,而“是什么”让人在接近真相的情况下保持斗志;“为什么”总是纠结于过去,而“是什么”则让大家奔向诗和远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谈心说理”一个靠谱的心理号,分享超准心理测试、实用的心理学常识,助你更多的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