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举”:是讽还是赞

李嫣琳

【摘 要】

随着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重新建构,当代男女在社会性别角色的扮演中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继流行词“女汉子”之后,“小公举”应运而生。“小公举”的产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现象,本文将对它的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解析,从而探寻“小公举”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当代社会中男性性别角色的转型。

【关键词】

小公举 娘 双性化 性别角色

一、“小公举”的历史渊源

“小公举”可谓由来已久,在这个名词还未产生之前,“小公举”现象就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大家所熟知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便是其中一个典型,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是他性格中的最大亮点。贾宝玉无心科举,不思进取,是对传统男子建功立业志向的反叛;他爱护女性,尊重女性,是对传统大男子主义的反叛;他多情爱美,阴柔爱哭,是对传统男子阳刚角色的反叛。也许有人会质疑,认为贾宝玉只不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没有说服力。那么,我们不考虑贾宝玉是否有真实原型这一问题,单单说这些性格特征其实是贾宝玉人物的塑造者——曹雪芹先生性别角色意识的反映,这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吧。

而且,“小公举”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并非个例,在曹雪芹之前,一些男性文人在创作时就表现出气质柔化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男性文人以“妻妾”或者“弃妇”自拟,借男女之情来抒发君臣之意。最早从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开始,男女比君臣的文学创作手法已经形成并成熟,正所谓“惜花卉以发骚人墨客之豪,托闺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1]。自此之后,历朝历代无数文人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们借“弃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借“佳人”抒发自己的高洁,借“美人迟暮”抒发时光的易逝。可见,“小公举”虽未产生,“小公举”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二、“小公举”的产生及发展

如果说“小公举”有人不明白的话,那么“小公主”一词肯定人人耳熟能详了。严格意义上讲,“公主”是一个古语词,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对皇女、王女也有少数宗女的代称。在现代,“公主”当然是不存在的。除了夜总会服务员的这样一种特殊场合的职业称呼外,人们主要用“小公主”来表达对家庭中女儿的一种爱称,同时也可以是一种备受宠爱的象征,不少女生自称“小公主”。但是,从80后这一代开始,随着独生子女现象引发的讨论热潮,独生子女往往被冠以“小公主”“小皇帝”这样的称号。与此同时,“小公主”也成了自私、任性的代名词,野蛮、无理取闹的女生往往被指患有“公主病”。

“小公举”只是“小公主”的一个发音梗,来源于粤语或武汉话等南方方言中“公主”的发音。“小公举”真正被普及始于自称有“公主梦”的周杰伦,自其大婚之后,周杰伦的少女心便众所周知,粉丝们开始用“小公举”来表达自己的溺爱。随着《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的播出,周杰伦的“公举”特性更是暴露无遗,“周杰伦小公举”这一话题曾一度位于微博热搜榜的榜首。之后,随着“小公举”在网络上的走红,娱乐圈中的一众男明星刘烨、霍建华、贝克汉姆等纷纷被挖出具有“公主心”的事迹,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为“小公举”。

可见,“小公举”不再是女性的专属,它逐渐发展成人们对这样一类男性的特称:相对于传统型阳刚男子汉的形象,少女心是他们最大的标签,偶尔卖萌却不矫情,爱护自己却不懦弱,少女做派却又不娘娘腔,可谓刚柔并济,深受欢迎。

三、“小公举”现象的社会解析

(一)男性性别角色的重新建构

“小公举”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或者说称谓,它是对当代社会一个新生群体的概括,是对男性女性化这一现象的形象表述,是当代男性性别角色转变的一个典型。

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而男性性别角色就是指男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态度、人格特征、行为规范和社会行为模式[3]。不难看出,男性女性化只是“双性化”表现的一个方面,就像“女汉子”只是男生那般豪爽、果敢的女子一样,“小公举”只是一种综合人格的体现,而没有任何两性角色之间的混乱或错位。相反,一些学者认为“双性化”的人格比起单一化的人格更能适应社会,从而更不容易引发心理疾病。“小公举”反映了当代男性在社会重压、角色紧张之下的自我舒缓、自我调适。

(二)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前文已经提到,新词“小公举”现在一般用来指称男性,看似与女性毫无关系。然而,正是从女性名词指称男性这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地位的提升。我并不极端推崇女权主义,但是不可否认,女性歧视在我们的社会中始终存在,并反映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例如,类似“女强人”一类的标记词语,为什么没有人强调“男强人”呢?而现在,我们用“小公举”来指称男性,甚至男性也用来自称,不得不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歧视现象并不是语言固有的。因此,女性词语地位的提升与现实社会中女性身份、地位的提升密不可分。

(三)明星效应下的社会潮流

随着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扩张,文化产品也同物质商品一样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明星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他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众人眼中某种文化的象征,是“种种理想与价值的化身”。周杰伦等众男星作为“小公举”的形象代言人,为“小公举”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现在,“小公举”已经不是某个个人的代名词,也不仅仅是娱乐圈中某些明星的代名词,而是整个社会中男性女性化群体的象征。可见,明星作为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结 语】

语言是共时与历时的结合,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词义演变也是如此。不可能说一个新的词义产生,旧的词义就立马被淘汰,更多时候一个词语的多个意义是共存的。所以,如果你被冠以“小公举”的称号,赶紧想一想:别人是在夸赞你呢,还是在讽刺你呢?

【参考文献】

【1】杨雨.中国男性文人气质柔化的社会心理渊源及其文学表现【J】.文史哲,2004(2)

【2】刘睿,丁威.双性化现象与女性性别角色变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3】刘睿,丁威.双性化现象与女性性别角色变化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双性化性别角色贾宝玉

小论贾宝玉的才学名作欣赏(2021年24期)2021-08-30 07:01:30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意林·全彩Color(2019年9期)2019-10-17 02:25:50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年12期)2017-02-27 22:29:18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6-12-01 06:22:52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3期)2016-05-20 10:12:40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35期)2016-02-16 15:06:05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5期)2015-09-05 09:55:26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1期)2015-02-28 01:11:45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年1期)2014-03-01 02:24:45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9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的其它文章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探微借助非连续性文本的创建,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从三个平面分析“宝宝”系列新词新语提升幼儿创造力 找准教师新定位挫折与成长互联网视角下传统媒体新闻写作创新思考

上一篇: 网络竞价
下一篇: 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已吸引59支队报名,大连承办

相关推荐

LOL新版创战纪希维尔领取方法
金正破壁机质量怎么样哪个型号比较实用, PB17效果评测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冰箱为什么能制冷
键名与键对应表(windows快捷键专用)
嫁女请帖怎么写